• 龍港的一小步

    宋馥李2022-09-15 17:17

    宋馥李/文 溫州龍港市試點將農民群體納入公積金保障體系,收獲了意料不到的沸騰,似乎贊譽者和質疑者都有各自的期許和擔心。這個公積金新政的核心是,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連續繳存6個月后,可享受15萬—50萬元的公積金貸款額度,基本覆蓋農民購房的資金缺口。

    這次的新政規定,龍港首批13個試點社區,年滿16周歲且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靈活就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,均可納入公積金建繳對象,涵蓋在村務農人員、進城務工人員、個體工商戶等。

    放在全國的視域之下,龍港公積金新政涵蓋的人群數量有限——共23868人。試點先從小范圍開始,這也是改革試點的通常規律。

    如果不清楚龍港市的前世今生,恐怕很難對這一公積金改革的探索行動,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。

    龍港是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農民城,不同于深圳和廈門等享有特區政策的地方,龍港是一個真正從小漁村起步,通過農民集資建設住宅、道路、學校、醫院等設施,在荒涂上建起的“農民城”,它的創生和發展,本身就是市場力量在城市發展史上的生動實踐。

    建鎮以來,龍港在戶籍改革、土地改革、財政與行政體制方面的“強鎮擴權”、權力收回等輪番上演,這里成為中國城鎮化建設和中國城市管理體制的“試驗田”,也提供了一個如何激發中小城市活力、推進低成本城鎮化的樣本。

    曾經,每一個到訪過龍港的人,都會驚呼這個早已具有城市樣貌的地方,行政建制卻是一個鎮,直至其在2019年正式獲得認可,由鎮變市,實現了名正言順的城市發展之路。

    而正式建市之后的龍港,如何通過獨特的制度安排來吸引人、留住人,彌補先天不足,也面臨新的挑戰。事實上,龍港由鎮改市之后,農村村委會已經逐步轉變為社區,龍港現有的21萬村民在身份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。如何提供一項制度安排,讓村民在生活形態上融入城市生活,本來就是龍港的改革方向。讓一部分“村民”獲得便利的低息貸款,無疑是一個積極探索。何況,地方財政還為參繳的無房戶提供個人月繳存額25%的補助,這是實打實掏錢的補貼——龍港市的地方財政也有能力支撐。

   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,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很多城市人口逐年流失,東南地區的一些村莊和小鎮卻“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”成長為城市,這是一個人口遵循市場規律自然流動的過程,這樣的大勢方興未艾。

    或許還可以這樣來看,相比于很多城市口惠而實不至的“搶人”政策,抑或是單方面依靠戶籍、教育等行政手段設置進城路障的城市,運用政策性的住房貸款來引流,提供一個政策入口,讓農民自行選擇是否進城或何時進城,是一次頗有價值的突破。

    從此次政策的受眾面來說,繳存足月的村民如申請住房貸款,貸款利率只有2.7%-3.2%,對于至少在4.9%的5年期以上商業貸款利率來說,公積金貸款利率顯然要低得多,這個“省錢的”進城方式,相信會受到很多村民的響應。

    龍港的公積金新政的一小步,對于全國來說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。我甚至認為,這種改革試點的步子應該再邁得大一些,改革力度再大一些,外來人口也可以逐步被納入公積金新政的覆蓋范圍。

    在產業興旺發達、人口持續流入的中小城市,讓農民多一些機會安家落戶,城市也將獲得了更充沛的活力,這樣的雙贏何樂而不為。

    版權聲明:以上內容為《經濟觀察報》社原創作品,版權歸《經濟觀察報》社所有。未經《經濟觀察報》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。版權合作請致電:【010-60910566-1260】。
    城市版主編
    城市與政府事務研究院院長
    專注地方時政和區域經濟,以中觀視角觀察中國城市。
  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免费看